在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到,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LPR报价和运用工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进一步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并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
存量贷款利率基准,其实也应该是以LPR为贷款基准,而不是隐形的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这个下限当然是以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基准的。这是真正影响银行业的大事,目前从上市银行的反映来看,他们只是看增量,没有考虑到存量,所以认为影响不大。
其实央行早有表态,央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10月15日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也在研究存量贷款转向LPR定价的问题,未来贷款基准利率逐渐淡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央行推出LPR的目的一句话就是要降低融资成本,因为许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许多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设定隐性下限,目前大概是基准利率的0.9倍,对央行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导致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高居不下甚至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自从8月中旬推出LPR以来,该利率已经下调了三次,基本都是按照5个点下调,5年期的LPR下调,事实上代表了长期的房贷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按照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披露的情况,9 月份新发生贷款中运用LPR定价的占比达到46.8%,其中主要运用于企业贷款。
LPR自8月份连续两个月下行之后,我国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下行幅度并不明显。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上年末高出5个基点。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较2018年高点下降也只有0.36个百分点。所以央行行长易纲在近日的讲话中提出要打破贷款利率定价中的“惯性思维”。
目前,央行采取的手段是只有降低空开市场利率,主要是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来引导商业银行LPR利率下行,从而引导贷款利率的下降,但这其实是减轻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商业银行的利差并未压缩。
Copyright © 摆账网-财经知识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