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初显成效

1个回答

写回答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5-10-31 18:24:51

+ 关注

2019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迎来了标志性突破。8月17日,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从8月20日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公布LPR,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参考和定价基准。

目前,自8月20日首次发布至11月20日第四次发布新LPR,1年期LPR已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了2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了10个基点。在业内专家看来,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推动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小微和民营企业配置,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竞争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对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央行近期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示,将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等方式推动银行更多运用LPR,坚决打破银行通过协同行为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以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

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2013年7月,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于当年10月份创设了LPR,当时叫做“贷款基础利率”。不过,受到参与范围、报价模式、期限品种等多重限制,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新LPR形成机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报价方式变化,改为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LPR报价的市场化和灵活性明显提高;二是品种增多,在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期限品种;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两家,扩大到18家,有效增强了LPR报价的代表性;四是频率调整,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1次,提升了LPR的报价质量。

举报 有用(1 分享 收藏

Copyright © 摆账网-财经知识大全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2813号